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总结

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总结

计网各层简述

一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1.1 基础概念

1.1.1 计算机网络

  1. 定义: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
  2. 组成:从下列三种方式进行分类
    • 组成部分:
      • 硬件:主机(端系统)、通信链路(双绞线、光纤)、交换设备(路由器、交换机)、通信处理机(网卡)
      • 软件:实现资源共享等的软件(邮件收发、FTP程序)
      • 协议【核心】: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时需遵循的规范
    • 工作方式:
      • 边缘部分:所有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
      • 核心部分: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,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服务
    • 功能组成:
      • 通信子网:传输介质、通信设备及相应协议
      • 资源子网: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
  3. 功能:数据通信;资源共享;分布式处理;提高可靠性;负载均衡
  4. 分类:
    • 按分布范围分类:广域网;城域网;局域网;个人区域网
    • 按传输技术分类:广播式网络;点对点网络
    • 按拓扑结构分类:
      • 总线形网络:建网容易,增删方便/重负载时通信效率不高,任一处对故障敏感
      • 星形网络:便于集中控制/成本高,中心设备对故障敏感
      • 环形网络;
      • 网状网络:可靠性高/控制复杂、线路成本高
    • 按使用者分类:公用网;专用网
    • 按交换技术分类:
      • 电路交换网络: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中间建立专用通路用于传送数据 e.g 传统电话网络
      • 报文交换网络:存储-转发网络,封装成报文,整个报文传送到相邻结点,全部存储后再转发给下一个结点
      • 分组交换网络:将数据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块,每个数据块以存储-转发方式传输
    • 按传输介质分类:有线(双绞线网络、同轴电缆网络);无线(蓝牙、微波、无线电)
  5. 性能指标
    • 带宽:Hz。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,是“最高数据传输效率”的同义语,单位是比特/秒
    • 时延:指数据从网络一端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,由四部分构成:
      • 发送时延:结点将分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
        发送时延 = 分组长度/信道长度
      • 传播时延:一个比特从链路一端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
        传播时延 = 信道长度/电磁波再信道上的传播速率
      • 处理时延: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
      • 排队时延:分组再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,输出队列也同样
        总时延 = 发送时延 + 传播时延 + 处理时延 + 排队时延
    • 时延带宽积: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,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个比特
      时延带宽积 = 传播时延x信道带宽
    • 往返时延(RTT):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(包括处理时延、排队时延、发送时延等)
    • 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,吞吐量受网络带宽或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
    • 速率: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,也叫数据传输速率、数据率或比特率
    • 信道利用率:某一信道有百分之多少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,即
      信道利用率 = 有数据通过时间/(有+无)数据通过时间

1.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

1.2.1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

  1. 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,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为第n层实体;
  2. 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为对等层,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
  3. 第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为第n+1层所利用,此时第n层为服务提供者,第n+1层则服务于用户
  4. 计算机网络的每个层次中,每个报文都分为两个报文:数据部分(SDU);控制信息部分(PCI)。共同组成协议数据单元(PDU)

1.2.2计算机网络协议、接口、服务的概念

  1. 协议:规则的集合,由语法、语义、同步三部分组成
    • 语法: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
    • 语义: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,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、完成何种动作及做出何种应答
    • 同步:规定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、时序关系等,即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
  2. 接口:是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;不能跨层定义接口;同一结点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(SAP,实际上是逻辑接口)进行交互,服务是通过SAP提供给上层使用的
  3. 服务: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
    •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
    •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:具有纠错、检错、应答机制,保证数据正确/网络尽量正确、可靠地传送
    •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

1.2.3 ISO/OSI参考模型和TCP/IP模型

  1. OSI参考模型 自下而上依次为:
    • 物理层:单位是比特,任务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
    • 数据链路层:单位是帧,任务是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;点对点通信;功能为成帧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和传输管理;典型协议有SDLC、HDLC、PPP、STP
    • 网络层:单位是数据报,任务是把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(分组)从源端传到目的端,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;流量控制、拥塞控制、差错控制、网际互连;协议有IP、IPX、ICMP、IGMP、ARP、RARP、OSPF
    • 传输层:单位是报文段(TCP)或用户数据报(UDP);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;端到端通信(进程间通信,进程由端口标识);
    • 会话层: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,负责主机间的会话进程,包括建立、管理、终止进程间的会话
    • 表示层: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,使用标准方法定义数据结构;数据压缩、加密和解密
    • 应用层:用户与网络的界面;典型协议有FTP、SMTP、HTTP

    注:低三层为通信子网,高三层为资源子网

  2. TCP/IP模型 从低到高依次:
    • 网络接口层(对应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):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连接,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
    • 网际层:(主机-主机)将分组发给任何网络,并为之独立地选择合适的路由,但它不保证各个分组有序到达
    • 传输层:(应用-应用/进程-进程)传输控制协议(TCP,面向连接)、用户数据协议(UDP,无连接)
    • 应用层(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):Telnet、DNS

二、物理层

2.1 通信基础

2.1.1 基本概念

  1. 数据、信号与码元
    • 数据:指传送信息的实体;信号: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
      • 连续变化的数据(或信号)称为模拟数据(或模拟信号
      • 仅为有限几个离散数值的数据(或信号)称为数字数据(或数字信号
    • 码元:指用一个固定时长的信号波形(数字脉冲)表示一位k进制数字,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,是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的计量单位;这个时长内的信号被称为k进制码元,而该时长称为码元宽度;1码元可以携带若干比特的信息量
  2. 信源、信道与信宿
    • 数据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信源、信道和信宿三部分
      • 信源:产生和发送数据的源头
      • 信宿:接收数据的终点
      • 信道:信号的传输媒介,一条通信线路包括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
    • 从通信双方信息的交互方式看,可分为三种基本方式:
      • 单向通信:无线电广播、电视广播
      • 半双工通信:不同双方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,需要两条信道
      • 全双工通信:可以同时
  3. 速率、波特与带宽
    • 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,分为码元传输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
      • 码元传输速率:(波特率)表示单位时间内数字通信系统所传输的码元个数,单位为波特
      • 信息传输速率:(信息速率、比特率)表示单位时间内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的二进制码元个数(即比特数),单位为比特/秒

2.1.2 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

  1. 奈奎斯特定理
    • 定义: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 = \(2Wlog_2V (b/s)\) (W是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,V表示有多少种不同的码元)
    • 结论:在任何信道中,码元传输速率是有上限的
  2. 香农定理
    • 定义:给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
      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 = \(Wlog_2(1+S/n) (b/s)\)
      其中S为信道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,N为信道内高斯噪声功率,S/N为信噪比,信噪比 = \(10long_10(S/N) (dB)\)
    • 结论:信噪比越大,极限传输速率越高

2.1.3 编码与调制

  • 调制:把数据变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调制
  • 编码:把数据变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编码
  1. 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
    常用数字数据编码

    常用的数字数据编码

    • 反向非归零编码:信号翻转为0,保持不变为1
    • 曼彻斯特编码:前高后低为1,前低后高为0
    •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:若码元为1,则前半个码元电平和后半个码元电平相同;码元为0则相反
    • 4B/5B编码:将欲发送数据流的每4位作为一组,然后按照4B/5B编码规则将其转换成相应的5位码。5位码共32种组合,但只采用其中的16种对应16种不同的4位码,其他16种作为控制码(帧的开始和结束、线路的状态信息等)或保留。
  2. 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数字

三、数据链路层

四、网络层

五、传输层

六、应用层